太阳集团www0638vom-在线娱乐pt

今天是  您好,欢迎光临我们的网站!

侯宁:赤子之心担技术使命——《工程机械周刊》

发布日期:2019-4-25 浏览次数:5270

 

 

侯宁:赤子之心担技术使命 
    导语:三十六年,从工程师到企业家,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侯宁闯出了民族品牌的一片天。 
    2003年,随着国企改制的社会趋势,侯宁下岗了,他响应政府“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号召,拿着买断工龄的14620元补偿款,带领一帮下岗工人创办了太阳集团www0638vom,企业家、技术专家等多种角色在这里裂变聚合,开启了他人生的新序幕,由此书写了中国回转支承的新篇章。
 
    技术人员的天然使命  
    36年前,当侯宁从华南理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时,就决心为工程技术投入一生。“我当时立下的豪言壮语就是做一个合格的工程师。”36年后,侯宁回想起年少时的这份赤子之心,只回了短短四个字“还算称职”。 
    没有人会想到将回转支承融入生命的的侯宁,在初入大学时对于专业的选择竟是迷茫的。“当时对于专业没有什么认知,也没有什么喜欢不喜欢,有大学上就不错了。”学校分配给侯宁的专业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青年侯宁对专业知之甚少,唯一的信念就是踏实学习。“把正在做的事变成自己喜欢的事,不管做什么,都要做到最好。”侯宁讲述着那一代人做事的执拗。青年侯宁,一定没有想到这个专业对他之后的回转支承事业会起到强大的助力。  
    20世纪80年代初,侯宁毕业后便在国企从事回转支承的研发工作,回转支承作为工程机械的核心关节,一直承担着工程机械的支承、旋转、传动、固定等多种功能。国内工业技术的发展相对落后,国内尚不能满足回转支承自主制造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侯宁和同事们接到了进行制造国产回转支承的通知,“听到这个消息,心里是很忐忑的,团队里没有人见过完整的回转支承长什么样,也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从无到有的过程异常艰难,侯宁和同事们从可行性的报告做起,再到工装设计,经过反复的试错,最终完成了第一套国产回转支承。“我们是第一代研发回转支承的技术人员,我们做的事关系着回转支承的国产化,这么基础的零件,中国为什么要靠进口,从这代人的内心来讲,是很难接受的,所以一定得做出来。”正是这股想要攻克技术的执着,在以侯宁为首的第一代回转支承的技术人员心中形成了一股化不开的使命感。  
    对于侯宁的使命感,成长的环境也给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从小在农村长大,恢复高考后考上了大学,连伙食费都是国家给的,除了父母之外,社会和国家都在培养我们,所以做人就要有感恩之心,做事要有敬畏之心。”侯宁入学时,老师曾说“华南理工是工程师的摇篮”,受到国家培养的侯宁在心中立下誓言,“如果做不了一个合格的工程师,对不起学校的培养,也对不起国家的培养。”这颗报效国家的赤子之心引导着侯宁之后的人生路。 技术永无止境,侯宁深谙此道,无数次的困境和推翻重来让他变得谦逊,几十年来,大大小小的技术困境不计其数,泰然处之是多年积累的智慧,“所有遇到的难题,都是进步的台阶,解决一个小问题就会上一个台阶,一两个台阶反映不了什么问题,但是十个八个、一百个一千个台阶走完以后,就会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侯宁那一代技术人员的身上有一种将个人和国家合二为一的执拗,“技术攻克的过程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别人能做的技术,我们也一定能做。”侯宁这一代技术人员的执着,奠定了中国回转支承行业发展的基础。
 
    多重角色下的爱国底色  
    21世纪初,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基础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工程机械和建筑机械热销,回转支承技术的发展迎来新的机遇。良好的外部环境、多年的技术积累,统力走入发展坦途。在统力车间里,一条标语悬挂了十多年,“中国的回转支承需要进口,这是统力人的责任。”侯宁的技术使命感成为了统力人的技术使命感,侯宁说:“这种使命就这么一直抗在肩上,团队数十年如一日在研发,所有的技术不断推翻重来,没道理做不好。”从自主制造到自主创造,侯宁带领统力一路披荆斩棘,通过不断的科研积累、技术创新,实践检验,侯宁和团队完成了大批的技术突破,逐步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市场需求大幅缩减,侯宁决定从内部管理、研发、产品升级换代着手,转变企业发展方式,提高企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提出“旺季积聚硬实力、淡季积聚软实力”的指导方针。第二年,侯宁带领团队推出专利产品——椭圆滚道回转支承,被德国工程师评价为回转支承的一次革命,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品牌的力量,并斩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后又于20122014年分别推出发明专利——倾转支承、渐变硬度齿回转支承,均是针对行业难题的解决方案。2013年,侯宁开启了工艺改进工程,“以前老工人和小徒弟做出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这五年我们把所有的加工工艺重新研究了一遍,把包括机床的转速等等所有的东西都固定了,操作都是同一个模式,一键产出合格的产品。”侯宁带领统力在人员不变的情况下,人均产值翻了一番,生产效率提高了一倍。  
    侯宁有种种设想与规划,唯独没有企业上市的想法。在侯宁看来,一个懂技术的并且愿意肩负起民族品牌责任的团队才是企业的最大财富。以统力为例,280人规模的企业,却设有50人的管理和研发团队,即每6个人中就有一个人从事脑力劳动,这一个个与侯宁志同道合的团队为实现振兴民族品牌的目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十余年间,统力实现了从小到大、从落后到领先的转变,侯宁深知民族品牌的发展需要全行业共同的努力。作为安徽工业大学的兼职教授,侯宁出资带领安徽工业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的高校团队进行回转支承基础理论研究,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侯宁还乐于向同行分享技术经验,他不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写出论文公开发表,还经常和其他企业进行交流。“经常有同行到统力来,我是知无不言的,因为没有人跟在你后面追,这个领先就没有意义,大家一起好,世界才能看到中国。” 
            侯宁的技术研发路,一走便是三十五年,再回首,大半生都奉献给回转支承行业。侯宁明白技术研发的艰苦和枯燥,对于下一代的技术人员,侯宁有着两点建议,做人为先和耐得住寂寞。“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技术容易教,但是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却很难,一个人学历不高,但是踏实勤恳精耕技术也可以成为行家。”侯宁希望每一代工程师都可以肩负起精耕技术的使命,常怀赤子之心,将使命精神融进血液,跨越种种难关。“精进技术没什么灵丹妙药,一个小问题的解决可能就要花几年时间,甚至多年以后发现以前的认知是错误的。所以它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东西,而是多少代人的积累。”

 

 


 

相关文章

·用匠心当好产品质量“把关人”——《马鞍山日报》
·良匠出于勤 银汉可揽胜——《工程机械周刊》
·城郭百里 英雄起于阡陌 生产建业 壮士拔于行伍——《工程
·许用二十载 丽笔著华章——《工程机械周刊》
·拙稚全由初心始,一派薪传技纯青——《工程机械》
·配套整机厂进军海外 统力亮出新王牌—《工程机械周刊》
·统力的效率倍增计划—《工程机械周刊》
·80后“创二代”侯舒皓:用拼搏书写精彩人生—《工程机械》
·统力:展匠心之大美,悦宾朋以专敬——《工程机械》
·专注成就高度——《工程机械周刊》

Baidu
sogou